古寧頭大捷 英勇國軍寫傳奇
文、圖/鍾祖豪
民國三十八年,國家局勢動盪飄搖,共軍於十月二十五日凌晨登陸金門古寧頭,妄圖一舉拿下金門。金門是個小島,對國軍而言,「去此一步,即無死所」,所幸經國軍部隊三天的浴血奮戰,打贏了這場關鍵性的戰役,也穩住了臺海局勢。締造古寧頭大捷傳奇的除了領軍將帥,更不能遺忘一個個英勇的戰士,正是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,才寫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戰史。
砲火交叉射擊 猛轟來犯共軍
惠品全隸屬砲兵獨立第三團第三營第七連,民國三十八年八月,奉命配屬二○一師(師長鄭果),派駐金門。部隊登岸後,連長張才發少校、副連長柳漢魂、戰砲排長夏建常、觀測排長邢樹森等長官,分頭勘察地形,擬定砲陣地位置。惠品全即在觀測排任觀測兵。他很自豪地說:「當年駐防金門的砲兵部隊,由於情報及時,戰術靈活,能壓制共軍氣焰,對金門防務頗具貢獻。」
當時新編成的青年軍二○一師負責沿岸守備,惠品全回憶,十月二十五日凌晨,共軍登陸後,突破二○一師部分陣地,張連長及夏排長立即各率火砲兩門,機動對登陸共軍及預備登岸之船隻猛烈射擊,「共軍在慌亂中,以為古寧頭岸邊為陡峭懸崖,可作為天然屏障,豈料那正是我火砲選定之目標。」砲七連四門七五山砲分布兩陣地,交叉射擊來犯敵人,重挫共軍。
袍澤不懼傷亡 奮力與敵作戰
三十八年十月雙十節前後,年僅十四歲的上等兵張占欣,從廣東汕頭跟隨十八軍(軍長高魁元)一一八師(師長李樹蘭)船運至金門。師部在瓊林,他所屬的第二營駐防在后盤山。
二十五日共軍在古寧頭一帶登陸後,一一八師及配屬的戰車營立刻迎擊。其中三五三團一個營被圍,張占欣所屬的營前往解圍,「營長帶頭衝,不幸陣亡,我和鄰兵合力將營長遺體撤下火線。」另外,副營長腹部也中彈受傷,但還是奮力與敵作戰。敵我部隊在古寧頭激戰,擋下了數波凶悍反撲,阻止了敵軍深入,最後獲得勝利。
戰役過程中,張占欣目睹營長及許多同袍陣亡,戰爭的殘酷,震撼了這位十幾歲的小兵,但仍奮勇作戰,「當時只知道往前衝,因為沒有退路。」
部隊下水徒涉 繞攻敵後建功
十九軍(軍長劉雲瀚)十四師(師長羅錫疇)四十一團通信連無線電臺少尉臺長王廷和,隨部隊從汕頭船運金門支援,二十四日下午登陸之後,行軍到下埔下,已經是夜間十點,架好電臺,呼叫聯絡後,就地休息。半夜三點多,共軍登陸,王廷和轉達師部指示,四十一團從下埔下攻打一三二高地。
二十五日早上,又接到命令,部隊下水徒涉,繞攻古寧頭登陸敵軍側背。「海水深度約達腰際到胸部,整個團花了一個多鐘頭到達古寧頭,上岸後攻打南山,友軍則攻北山。」共軍登陸後,突破我軍防線,敵我在這一帶拉鋸,戰況激烈,「四十一團從側後方攻擊,讓敵軍措手不及。」經過力戰,到了二十七日,共軍潰敗,戰局底定,開始清理戰場。
胡璉十二兵團 底定戰局關鍵之一
回顧古寧頭戰局獲勝關鍵之一,是共軍沒料到登陸前的二十四日,胡璉將軍的十二兵團十九軍從廣東汕頭轉進到金門,連同島上原有的部隊,有了足夠兵力,加上胡璉於二十六日登島指揮,阻止了共軍的猛攻,扭轉局勢。
新北市新店安坑地區,胡璉故居隱身在一條巷子裡,這裡現在已成為「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」,理事長是胡璉孫兒胡敏越。胡敏越記得,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後,胡璉帶年僅十二歲的胡敏越重訪金門,還登上湖南高地,他告訴胡敏越:「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就是在這裡指揮的。」胡敏越年紀雖小,卻從此對「湖南高地」印象深刻,日後回想,可以感受到湖南高地對十八軍、對十二兵團、對金門戰役都有象徵性的關鍵地位。
古寧頭戰役是臺海保衛戰的第一戰,再加上同年十一月的登步島大捷,憑藉當年官兵的浴血奮戰,才使臺海局勢轉危為安,奠定了中華民國數十年的安定繁榮與民主。榮民前輩的犧牲奉獻,後人不能遺忘。
(點閱次數:650)